全面解析:台灣新生兒小兒麻痺疫苗的3大接種階段

台灣新生兒小兒麻痺疫苗,不只是一個注射問題,更像是嬰兒的「超級英雄盾牌」!

台灣新生兒小兒麻痺疫苗,不只是一個注射問題,更像是嬰兒的「超級英雄盾牌」!本文將帶你輕鬆遊走於台灣新生兒小兒麻痺疫苗的三大接種階段,從首次接種到最後一劑的加強射擊。我們將揭示每個階段的接種時機、疫苗類型,以及為什麼這個小小的針頭是你寶貝的健康守護神。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保護我們的小寶貝免受小兒麻痺病毒的侵害,全程帶著微笑!

istockphoto 1414406774 612x612 1

台灣現行小兒麻痺疫苗

台灣目前主要使用的小兒麻痺疫苗是滅活小兒麻痺疫苗(IPV,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包含在五合一疫苗之內。自2006年起,台灣衛生福利部便全面採用IPV來取代之前使用的口服小兒麻痺疫苗(OPV,Oral Polio Vaccine)。這種轉變是為了避免OPV極罕見但可能引起的疫苗衍生小兒麻痺病例。

IPV通過注射方式給予,能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從而提供對小兒麻痺病毒的保護,且不會引起與疫苗相關的小兒麻痺病例。因此,IPV是一種更安全且效果良好的選擇,被廣泛應用於台灣的兒童疫苗接種計劃中。

istockphoto 1592697913 612x612 1

第一階段:出生後2個月的首次接種

接種時機: 在台灣,新生兒小兒麻痺疫苗的首次接種建議在嬰兒出生後2個月進行。這是因為在嬰兒出生初期,母體傳遞的抗體會逐漸消失,嬰兒需要自身的保護來抵抗小兒麻痺病毒及其他疾病。

接種的重要性: 首次接種對於建立嬰兒對小兒麻痺的初步免疫非常重要。接種此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小兒麻痺病,這是一種可能導致永久性肢體麻痺甚至死亡的疾病。早期接種確保了嬰兒在最脆弱的時期獲得保護,從而避免了由於免疫系統未完全發展而易感染病毒的風險。

istockphoto 1592709397 612x612 1

第二階段:4個月大的加強劑次

接種時機: 在台灣,嬰兒在出生後4個月大時進行第二次小兒麻痺疫苗的接種。此次接種旨在加強首次接種所建立的免疫反應,這是因為初次接種後免疫系統對疫苗的反應需要被進一步強化以確保長期保護。

接種的重要性: 第二次接種是疫苗接種計畫中的重要一環,它不僅加強嬰兒對小兒麻痺病毒的免疫力,還有助於建立長期的免疫記憶。通過這次加強劑次,可以確保免疫系統對首次接種產生的抗體有更好的反應,並延長保護效果的持續時間。

istockphoto 524424773 612x612 1

第三階段:6個月大的持續保護

加強免疫保護的必要性: 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早期接種的疫苗所提供的免疫力可能開始減弱。第三次接種的目的是在嬰兒的免疫系統中再次激發強烈的免疫反應,從而增強對小兒麻痺病毒的防護力。這種加強作用是通過刺激體內產生更多的記憶細胞來實現,這些記憶細胞將在未來遇到病毒時迅速激活,提供必要的保護。

疫苗接種的具體過程: 接種過程快速且痛苦小,通常在嬰兒的大腿或臂部肌肉中進行。儘管大多數嬰兒對疫苗的反應良好,家長應留意接種後可能出現的常見反應,如輕微的發熱或在注射部位的不適。

istockphoto 90685656 612x612 1

追加劑次:18個月大的最後強化

在台灣,小兒麻痺疫苗的追加劑次通常在嬰兒18個月大時進行,這次接種是整個疫苗計劃中的最後一次。

加強免疫記憶的重要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經過多次疫苗接種,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水平也可能逐漸降低。18個月大的追加劑次重要性在於它能夠再次刺激免疫系統,強化體內的抗體反應和記憶細胞,確保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保持對病毒的高度免疫力。

疫苗接種的過程和反應: 接種方式與之前相同,多在大腿或臂部肌肉注射。大部分嬰兒對此次接種的反應良好,可能的副作用包括輕微的注射部位疼痛或發紅,這些症狀通常很快就會消退。

我是你的LINE智能聊天助手,可以問我任何問題,24小時關心你 ^^

加入好友
L gainfriends 2dbarcodes BW 2

對於新生兒,你還想知道…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