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遵循正確的『新生兒疫苗接種時程』對於剛成為父母的您來說至關重要。在台灣,從新生兒踏入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便有一套精心安排的疫苗接種計畫伴隨著他們成長,這旨在保護他們免受多種疾病的侵擾。本文將為您提供一份針對0至1歲新生兒的疫苗接種時程表,包括疫苗類型、接種的最佳時間以及必要的後續護理指南。這份指南旨在幫助台灣的家長們為他們的小寶貝建立一個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確保每一位新生兒都能在關鍵時期獲得適當的保護。
<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Imunoglobulin hepatitis B,1劑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是一種用於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產品,特別是在有高風險感染的情況下,如新生兒可能從母親那裡獲得B型肝炎病毒時。
這種免疫球蛋白含有對抗B型肝炎病毒的抗體,能夠短期內提供立即性的保護效果。
台灣現行情況
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指導,所有新生兒在出生後24小時內應接種第一劑B型肝炎疫苗及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以預防母嬰傳播的B型肝炎。
對於母親為B型肝炎帶原者的新生兒,接種HBIG是特別重要的,因為這可以大大降低嬰兒被感染的風險。
接種HBIG後,新生兒還需要按照疫苗接種時程,完成後續的B型肝炎疫苗接種,通常是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月、第二個月及第六個月進行。這個完整的接種計畫,結合了HBIG的立即保護和B型肝炎疫苗長期免疫的優勢,從而為新生兒提供了全面的B型肝炎防護。
總的來說,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台灣新生兒的疫苗接種計畫中扮演了一個關鍵角色,它為那些處於高風險中的嬰兒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保護措施,幫助減少B型肝炎的母嬰傳播率,保障嬰兒的健康成長。
<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 B型肝炎疫苗 / Hepatitis B,第1劑
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是用於預防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重要公共衛生措施之一。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規定,B型肝炎疫苗的接種是新生兒疫苗接種計畫的一部分,旨在從出生之初就防止B型肝炎病毒的傳播和感染。
對於所有新生兒而言,接種B型肝炎疫苗是標準的做法。疫苗接種計畫規定,新生兒應在出生後的首24小時內接種第一劑B型肝炎疫苗。這第一劑疫苗能夠提供早期的保護,幫助減少因母嬰傳播造成的B型肝炎感染風險。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新生兒還需要接受額外的兩劑B型肝炎疫苗,以完成整個疫苗接種計畫,並建立長期的免疫保護。通常,這些疫苗按照以下時間點進行接種:
第一劑:出生後24小時內
第二劑:出生後1個月
第三劑:出生後6個月
完成上述三劑疫苗接種後,絕大多數接種者能夠獲得對B型肝炎病毒的長期免疫保護。根據臨床研究,接種完整的B型肝炎疫苗系列後,保護效果可以持續多年,對於預防B型肝炎以及相關的肝病變如肝硬化和肝癌具有重要意義。
台灣通過實施嬰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大幅降低了國內B型肝炎的感染率,顯示了公共衛生預防措施的成功。此外,針對高風險的新生兒(例如,母親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除了標準的疫苗接種外,還會在出生後立即給予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以提供額外的保護。
<出生滿1個月> B型肝炎疫苗 / Hepatitis B,第2劑
在台灣,B型肝炎疫苗的接種是按照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制定的嬰兒疫苗接種計畫進行的,旨在從新生兒階段就開始預防B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對於出生滿1個月的新生兒來說,接種第二劑B型肝炎疫苗是他們接種計畫的重要一步。
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 – 第二劑
接種時間點:根據台灣現行的疫苗接種指南,第二劑B型肝炎疫苗應在新生兒出生後滿1個月時接種。
接種目的:這一劑疫苗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對B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反應,繼續建立嬰兒對HBV的長期保護力。首劑疫苗提供了初步的免疫保護,而第二劑則進一步增強這種保護,確保免疫系統對病毒的記憶更加牢固。
接種方式:疫苗通常以肌肉注射的形式給予,注射部位多在嬰兒的大腿肌肉中。
後續接種:在完成第二劑疫苗接種後,嬰兒還需要在出生後6個月時接種第三劑B型肝炎疫苗,以完成整個疫苗接種計畫並確保長期免疫保護。
重要性與效果
接種第二劑B型肝炎疫苗對於建立對HBV的有效長期免疫至關重要。研究表明,完整接種三劑B型肝炎疫苗的個體,其對HBV的保護效果非常高,可以有效預防因B型肝炎病毒導致的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等嚴重疾病。
總結
台灣通過執行嚴格的嬰兒疫苗接種計畫,成功降低了國內B型肝炎的感染率,保護了無數嬰幼兒免受HBV感染的威脅。家長們應依照疾病管制署的指導,確保按時為嬰兒接種每一劑B型肝炎疫苗,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堅實的保障。
<出生滿2個月>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第1劑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是一種用來預防由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引起的多種感染疾病的疫苗。
肺炎鏈球菌可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肺炎、腦膜炎和敗血症等。PCV13能夠對付13種最常見且最可能引起嚴重疾病的肺炎鏈球菌血清型。
台灣現行情況
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嬰兒預防接種計畫,推薦所有出生滿2個月的嬰兒接種第一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這項措施旨在早期保護嬰兒免受肺炎鏈球菌引起的嚴重感染。
接種計畫與時程
接種時機: 第一劑PCV13應在嬰兒出生後滿2個月時接種。
接種目的: 透過早期接種,幫助嬰兒建立對肺炎鏈球菌的免疫保護,預防因此菌引起的多種疾病。
接種劑次: 在台灣,嬰兒通常會在出生後2、4個月各接種一劑PCV13,共2劑,以建立充分的免疫保護。之後,在嬰兒12至15個月大時,會接種加強劑,以鞏固免疫效果。 接種方式與效果 接種方式:PCV13通常透過肌肉注射的方式給予,注射部位多在嬰兒的大腿部。
期望效果: 接種PCV13可以顯著降低嬰兒感染肺炎鏈球菌所導致的嚴重疾病風險,如肺炎、腦膜炎及敗血症等。這種疫苗對於減少相關疾病的發病率、住院率以及死亡率都有顯著效果。
總結
透過實施PCV13疫苗接種計畫,台灣成功地減少了由肺炎鏈球菌引起的嚴重感染病例,保護了嬰幼兒的健康。對於家長而言,遵循疾病管制署推薦的疫苗接種時程,為嬰兒按時接種PCV13,是確保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一步。
<出生滿2個月>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 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疫苗/ DTaP-Hib-IPV,第1劑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Hib)及不活化小兒麻痺(IPV)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是一種綜合性疫苗,旨在預防以上提到的五種疾病。
這種疫苗為台灣嬰幼兒提供了對多種疾病的保護,有效減少了嬰幼兒感染這些疾病的風險,並降低了因這些疾病造成嚴重健康問題的可能性。
台灣現行情況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建議,DTaP-Hib-IPV疫苗的第一劑應在嬰兒出生後滿2個月時接種。這項疫苗接種計畫旨在利用嬰兒的早期時期來開始建立對這些疾病的免疫防護。
第一劑:出生後2個月
後續劑次:疫苗接種計畫還包括在嬰兒4個月、6個月時分別接種第二劑和第三劑。此外,根據疫苗接種時程,嬰兒將在較大時接受加強劑注射,以鞏固和延續免疫保護。
疫苗保護的疾病
白喉(Diphtheria): 一種由白喉桿菌引起的傳染病,可導致呼吸困難、心臟問題和甚至死亡。
破傷風(Tetanus): 一種由破傷風桿菌引起的疾病,影響神經系統,可造成肌肉僵硬和抽搐。
非細胞性百日咳(Pertussis): 一種嚴重的呼吸道感染,特徵是嚴重的咳嗽發作。
B型嗜血桿菌(Hib): 可導致腦膜炎、肺炎、喉嚨腫塊和其他嚴重問題。
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IPV): 預防小兒麻痺症,一種可導致肌肉麻痹和殘疾的病毒性疾病。
接種方式
DTaP-Hib-IPV疫苗通常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給藥,常見的注射部位是嬰兒的大腿肌肉。專業的醫療人員會根據疫苗接種的最佳實踐進行操作,以確保嬰兒的安全和舒適。
重要性
通過對DTaP-Hib-IPV疫苗的接種,台灣成功降低了嬰幼兒因這些疾病而導致的健康風險。這不僅保護了接種疫苗的兒童,也有助於保護社區中未能接種疫苗的人,透過減少疾病的傳播。家長應確保按照疾病管制署的建議,為他們的孩子完成整個疫苗接種計畫,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最佳的開始。
<出生滿4個月>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第2劑
第2劑接種詳情:
接種時機:第二劑PCV13應在嬰兒出生後滿4個月時接種。
接種目的:這一劑疫苗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肺炎鏈球菌的免疫反應,進一步建立對這些可能導致嚴重疾病的病原體的保護。第二劑疫苗有助於鞏固初次接種帶來的免疫保護,並確保嬰兒體內產生足夠的抗體來對抗感染。
接種方式:同首劑疫苗一樣,第二劑PCV13通常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給藥,注射部位一般是嬰兒的大腿肌肉。
後續接種:在完成4個月時的第二劑接種後,嬰兒還需要在12至15個月大時分別接種第三劑,以完成整個疫苗接種系列。
重要性
接種PCV13疫苗系列對於保護嬰幼兒免受肺炎鏈球菌引起的多種疾病至關重要。肺炎鏈球菌是嬰幼兒期間常見的嚴重感染病原體之一,透過接種PCV13,可以有效預防這些可能導致重病甚至死亡的疾病。依照疾病管制署的接種計畫,家長應確保按時為嬰兒接種每一劑疫苗,以確保他們從小就獲得充分的保護。這不僅對個體嬰兒有利,也有助於降低社區中肺炎鏈球菌疾病的整體發病率,保護更多的人免受這些疾病的威脅。
<出生滿4個月>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疫苗/ DTaP-Hib-IPV,第2劑
第2劑接種詳情
接種時機:依照台灣目前的疫苗接種計畫,DTaP-Hib-IPV的第二劑應在嬰兒出生後滿4個月時接種。
接種目的:第二劑疫苗的目的在於加強對上述疾病的免疫反應,進一步建立長期的免疫保護。這一劑有助於鞏固由首劑疫苗開始建立的免疫基礎,確保嬰兒對這些疾病有更強的保護力。
接種方式:此疫苗通常透過肌肉注射給藥,注射部位多在嬰兒的大腿肌肉中。
後續接種:在完成4個月大時的第二劑疫苗接種後,嬰兒還需要在6個月大時接種第三劑,以及在後續的月齡按計畫接受加強劑,以確保長期的免疫保護。
疫苗保護的疾病
白喉(Diphtheria):嚴重呼吸道疾病,可導致呼吸困難、心臟衰竭及甚至死亡。
破傷風(Tetanus):因傷口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可造成嚴重肌肉痙攣和僵硬。
非細胞性百日咳(Pertussis):嚴重的呼吸道感染,以長期劇烈咳嗽為特徵。
B型嗜血桿菌感染(Hib):可引起腦膜炎、肺炎和其他嚴重疾病。
不活化小兒麻痺症(IPV):預防小兒麻痺,一種可導致永久性肌肉麻痹的疾病。
<出生滿5個月> 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 BCG,1劑
台灣的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 BCG)接種計畫是根據結核病的預防需要來設計的,旨在保護新生兒免受結核病的感染。BCG疫苗是一種用來預防結核病的活疫苗,對於防止兒童特別是嬰幼兒感染結核病的嚴重形式(如腦膜炎和播散性結核)具有重要作用。
台灣現行情況
台灣建議在新生兒出生後滿5個月進行BCG疫苗接種,這可能與特定的公共衛生政策或特殊情境下的調整有關。通常,BCG疫苗的接種時機是根據當地衛生主管機關對結核病感染風險的評估來確定的。延後接種時機可能考慮到了疫苗供應、醫療資源分配、或是對於結核病感染風險的重新評估。
接種方法和預期效果
接種方法:BCG疫苗通常透過左上臂的皮內注射給藥,接種後通常會在注射部位留下一個小疤痕,作為接種成功的標記。
預期效果:BCG疫苗能夠顯著降低嬰幼兒因結核病引起的嚴重健康問題,尤其是對於腦膜炎和播散性結核的預防效果最為明顯。
疫苗接種的重要性
即使在結核病感染風險相對較低的地區,BCG疫苗接種仍然是保護兒童免受結核病威脅的重要公共衛生措施。透過為嬰幼兒提供這種早期的保護,可以有效預防結核病的傳播,並減少這種疾病對兒童健康的影響。
家長應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最新建議和指導,確保他們的孩子在適當的時機接種BCG疫苗,以獲得對結核病的有效保護。這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以及公共衛生安全考慮的重要一步。
<出生滿6個月> B型肝炎疫苗 / Hepatitis B,第3劑
台灣現行情況
接種時機:在台灣,B型肝炎疫苗的第三劑通常建議在嬰兒出生後滿6個月時接種。這次接種是基礎疫苗接種計畫的一部分,目的在於進一步加強嬰兒對HBV的免疫保護。
接種目的:第三劑疫苗的接種旨在完成初期免疫程序,確保嬰兒對B型肝炎有足夠的抗體保護,從而降低未來感染HBV的風險。透過這三次接種,可以為嬰兒提供長期的免疫保護。
接種方式:B型肝炎疫苗通常透過肌肉注射的方式給藥,注射部位多在嬰兒的大腿肌肉中。
接種後的免疫效果
完成B型肝炎疫苗的三次基礎接種後,絕大多數接種者能夠獲得對HBV的長期免疫保護。這項免疫保護能夠顯著減少因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慢性肝病及肝癌的風險。
重要性與推薦
B型肝炎的垂直傳播(即從母親到嬰兒的傳播)在台灣一直是公共衛生關注的重點。透過執行B型肝炎疫苗的接種計畫,台灣成功降低了垂直傳播率,並在嬰幼兒中預防了B型肝炎的發生。家長應根據台灣衛生主管機關的建議,確保為嬰兒按時完成所有推薦的B型肝炎疫苗接種,從而提供最佳的健康保護。
<出生滿6個月>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疫苗/ DTaP-Hib-IPV,第3劑
台灣現行情況
接種時機:根據台灣目前的疫苗接種指南,DTaP-Hib-IPV疫苗的第三劑建議在嬰兒出生後滿6個月時接種。這次接種是基礎免疫系列的一部分,目的是加強和延續早期接種提供的保護。
接種目的:第三劑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強化嬰兒對這些疾病的免疫反應,鞏固先前接種疫苗所建立的免疫基礎,並延長免疫保護期。
接種方式:與前兩劑相同,DTaP-Hib-IPV疫苗通過肌肉注射給藥,注射部位通常選擇嬰兒的大腿肌肉。
疫苗保護的疾病
白喉(Diphtheria):一種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可導致呼吸困難、心臟問題和死亡。
破傷風(Tetanus):通過傷口感染進入人體,引起嚴重肌肉痙攣和僵硬。
非細胞性百日咳(Pertussis):一種劇烈咳嗽的呼吸系統疾病,對嬰幼兒尤其危險。
B型嗜血桿菌(Hib):可引起腦膜炎、肺炎和其他嚴重健康問題。
不活化小兒麻痺(IPV):預防小兒麻痺症,一種可導致永久性肌肉麻痹和殘疾的病毒性疾病。
重要性
透過完成DTaP-Hib-IPV疫苗的三劑基礎接種,嬰幼兒能夠對上述疾病獲得長期的免疫保護,這對於防止這些疾病在兒童中的傳播及降低嚴重健康後果至關重要。台灣的公共衛生政策強調了早期免疫接種的重要性,以確保兒童能夠健康成長,避免這些可預防疾病的影響。家長應遵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建議,確保按時為嬰兒接種每一劑DTaP-Hib-IPV疫苗,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堅實的保障。
<出生滿6~12個月> 每年10月起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 Influenza,第1劑(初次接種需隔4周再接種第2劑)
季節性流感疫苗是用來預防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一種可以導致嚴重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對於嬰幼兒來說,流感不僅可以引起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可能導致住院或死亡,特別是在六個月到五歲的幼兒中。因此,在台灣,對於出生滿6至12個月的嬰兒進行季節性流感疫苗的接種是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策略。
台灣現行情況
適合年齡: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建議,所有6個月至5歲的幼兒應每年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以保護他們免受流感病毒的感染。
接種時機:對於首次接種流感疫苗的嬰兒,建議在出生滿6個月後接種第一劑疫苗。如果是首次接種,通常需要接種兩劑,兩劑之間至少間隔4週。
接種效果:季節性流感疫苗能夠有效預防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降低因流感導致的醫療就診、住院和死亡風險。疫苗的保護效果因年份和流行病毒株的匹配程度而異。
重要性
對於嬰幼兒來說,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尤其重要,因為他們比成人和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流感病毒的嚴重影響。流感疫苗不僅可以保護接種者免受病毒的感染,還可以減少流感在家庭和社區中的傳播,特別是保護那些因健康條件而不能接種疫苗的人群。
實施情況
在台灣,每年的流感疫苗接種計畫通常會在流感季節來臨前開始,公共衛生機構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和流行病毒株的監測結果,提供適當的疫苗。家長應關注疾病管制署的公告和建議,按時為符合年齡要求的嬰幼兒接種流感疫苗,以確保他們在流感季節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出生滿12個月> 母親為B肝e抗原陽性的寶寶應抽血檢測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表面抗體 (anti-HBs)
台灣現行情況
在台灣,針對母親為B型肝炎e抗原(HBeAg)陽性的寶寶,衛生主管機關特別重視其B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風險,因為HBeAg陽性的母親垂直傳播給嬰兒HBV的風險較高。為了確保這些高風險嬰兒能夠獲得適當的預防和早期治療,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推薦在寶寶出生後滿12個月時進行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表面抗體(anti-HBs)的檢測。
檢測目的
HBsAg(B型肝炎表面抗原):這項檢測用於確定嬰兒是否已經感染了HBV。HBsAg的陽性結果表示目前有HBV感染。
anti-HBs(B型肝炎表面抗體):這項檢測用於確定嬰兒體內是否已經產生了對HBV的保護性抗體。anti-HBs的陽性結果表明嬰兒對HBV具有免疫力,這通常是由於接種了B型肝炎疫苗並成功產生了免疫反應。
實施情況
根據台灣的公共衛生指南,對於所有新生兒在出生後立即接種第一劑B型肝炎疫苗及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特別是母親為HBeAg陽性的情況下。完成疫苗接種序列後(通常是出生後0、1、6個月接種),在寶寶滿12個月大時進行HBsAg和anti-HBs的檢測,以評估接種疫苗的效果和是否有HBV感染的情況。
重要性
這項檢測對於及早發現和處理因母嬰傳播可能產生的HBV感染至關重要。及時檢測並確認嬰兒的HBV感染狀態可以幫助醫療專業人員提供必要的醫療介入,降低嬰兒未來發展成慢性肝病和肝癌的風險。
台灣透過這套系統性的篩檢和疫苗接種計畫,有效減少了B型肝炎的垂直傳播,保護了嬰幼兒的健康,這是台灣公共衛生成就之一。家長應確保遵循衛生主管機關的建議,為他們的孩子完成疫苗接種和後續的檢測。
對於疫苗接種時程,你還想知道…
對於新生兒,你還想知道…
- 如何適應新生兒睡眠時間的變化:0至12月齡的專業建議
- 如何準確識別並迅速處理新生兒體溫異常的6個關鍵徵兆?(家長急救指南)
- 如何識別新生兒黃疸指數正常值:3個重要步驟(寶寶健康指南)?
- 如何準確地進行新生兒篩檢(掌握這4個步驟),確保您寶寶的健康未來?